測量顯微鏡是精密光學儀器,其核心技術是光學技術,產(chǎn)品質量的高低,關鍵看光學系統(tǒng)(包括照明系統(tǒng),物鏡等),這也是選購顯微鏡的基本原則。在進口顯微鏡廠家(德國蔡司、德國徠卡、日本尼康、日本奧林巴斯)中質量良莠不齊,用戶在選型過程中應理性分析,不要誤入歧途,最后造成不可避免的經(jīng)濟損失。
下面就選型過程中應重點考核的技術指標說明如下:
一、成像質量
我們使用顯微鏡主要是利用光學成像原理獲得顯微組織圖像,然后對圖像進行定性、定量分析,所以成像質量的高低是最關鍵指標。清晰的圖像在金相學領域我們稱之為銳利的圖像。而獲得銳利的圖像必須滿足高反差、高亮度、色還原好和高分辨率這四個基本條件。而反差、亮度、色還原恰恰是用戶選型時容易忽略的地方,只盲目追求分辨率而導致選型失敗。比如國內某大型鋼廠2000年采購的日本某品牌顯微鏡成像質量遠不如1985年采購的德國蔡司顯微鏡,但物鏡的數(shù)值孔徑卻高于蔡司。其實原因很簡單,就是這些廠家在制造顯微鏡時只考慮到影響成像質量的一個因素——分辨率,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反差、亮度、色還原等。在這一點上德國蔡司公司做的比較好,他們利用ICCS光學系統(tǒng)和獨創(chuàng)的防眩光技術使圖像的襯度、亮度、色還原有了明顯的改善,從而獲得最細微的組織和細膩的色彩。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準確的圖像分析。
二.機械穩(wěn)定性
有了好的成像質量還不夠,還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(xù)保持高質量狀態(tài)。這一點我們稱之為“機械穩(wěn)定性”因為顯微鏡不是低值易耗品,其正常使用壽命應在30年以上。在這方面建議用戶重點考察以下幾點:1、原材料2、制造精度3、機械設計4、原產(chǎn)地(目前很多進口顯微鏡廠家在國內建有合資廠)。
在進行上述指標比較的同時有條件的用戶最好自帶試樣進行“實地考察”,有比較才有鑒別??傊x擇一臺好的顯微鏡不僅僅是購買一臺高質量產(chǎn)品,同時也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投資。
一. 折射和折射率
光線在均勻的各向同性介質中,兩點之間以直線傳播,當通過不同密度介質的透明物體時,則發(fā)生折射現(xiàn)象,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質的傳播速度不同造成的。當與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線由空氣射入透明物體(如玻璃)時,光線在其介面改變了方向,并和法線構成折射角。
二. 透鏡的性能
透鏡是組成顯微鏡光學系統(tǒng)的最基本的光學元件,物鏡目鏡及聚光鏡等部件均由單個和多個透鏡組成。依其外形的不同,可分為凸透鏡(正透鏡)和凹透鏡(負透鏡)兩大類。
當一束平行于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后相交于一點,這個點稱"焦點",通過交點并垂直光軸的平面,稱"焦平面"。焦點有兩個,在物方空間的焦點,稱"物方焦點",該處的焦平面,稱"物方焦平面";反之,在象方空間的焦點,稱"象方焦點",該處的焦平面,稱"象方焦平面"。
光線通過凹透鏡后,成正立虛像,而凸透鏡則成正立實像。實像可在屏幕上顯現(xiàn)出來,而虛像不能。
1、儀器應放置在振動小、干燥、清潔的環(huán)境里
2、室溫應保持在20度正負5度,相對濕度不應該超過60%,以防儀器發(fā)霉生銹而造成質量下降,儀器在不使用時應用防塵布罩上,將裸露的金屬表面涂上防銹油脂。
3、X傳動、Y傳動、X光柵尺、Y光柵尺出廠時均調好(不得隨意拆裝),使用中應注意不要用力過猛或撞擊,搬動主機時應安裝好工作臺固定塊,避免撞擊工作臺或工作臺移動撞擊造成精度誤差。
4、當總電源接通時主機不工作(指示燈不亮、軸流風機不轉),檢查電源插座是否有電,電源插頭與插座接觸是否良好,電源板上的保險絲是否燒斷。
5、光學鏡頭和光學零件清潔時,用酒精乙醚的混合液(1:4)輕輕擦拭,也可用毛刷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或用干凈的“洗耳球”吹去上面的灰法。
6、手不要觸摸投影屏,投影屏如有手印或油漬時,只能先用洗潔精輕輕擦拭,再用脫脂紗布粘少許清水擦拭干凈,直到滿意為止。